自然界中存在很多动物,其中一部分动物不为人们所知,平常大家可以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点,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【负泥虫(图)】百科知识点,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。
负泥虫体中型至大型,有时具花斑,一些类群有金属光泽,一些类群色泽十分艳丽。
该科昆虫习性比较复杂,食性范围较广,主要取食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,其中一些亚科或属对寄主有一定选择范围。具甲的一些属常发生在豆科植物上。幼虫在植物的嫩梢中取食,老熟后落地,在土下做室化蛹。瘤胸叶甲主要取食柳科植物,幼虫潜叶,食叶肉,老熟后脱叶入土,做室化蛹。茎甲主要发生在豆科植物上,幼虫在植物茎干内取食,被蛀部分膨大成虫瘿,在瘿内结茧化蛹。水叶甲多发生在禾本科植物上,幼虫在水中食根,用腹端的气门插在根中进行呼吸,在近表土处做茧化蛹。负泥虫常发生在禾本科、鸭跖草科、菝葜科等植物上,幼虫在叶表取食,将排泄物背在背上,老熟后结茧化蛹。
负泥虫科中的一些种类是农业的大害虫,谷子负泥虫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害虫。白蜡梢距甲是近几年中国林业新发生的一种害虫。枸杞负泥虫普遍发生在中国北方,严重影响枸杞的生长。
负泥虫科(Crioceridae Latreille, 1804)是节肢动物门(Arthropoda)、有颚亚门(Mandibulata)、六足总纲(Hexapoda)、昆虫纲(Insecta)、有翅亚纲(Pterygota)、鞘翅目(Coleoptera)、叶甲总科(Chrysomeloidea)的一科。该科昆虫通称负泥虫,是叶甲总科中较原始的类群。
负泥虫科共分7个亚科,包括:豆象亚科(Bruchinae)、负泥虫亚科(Criocerinae)、水叶甲亚科(Donaciinae)、茎甲亚科(Sagrinae)、距甲亚科(Megalepodinae)、瘤胸叶甲亚科(zengophorinae)等。距甲亚科是该科最典型的保持较多原始特征和习性的类群,如上颚单齿、中唇舌两叶敞开,有中胸发音器,各足胫端具双距,爪具爪间突,阳茎具一对中突,幼虫蛀茎。负泥虫亚科代表较进化的类群,它的阳茎不同于其他亚科,为半环式。豆象科实属负泥虫科这一支系,它的成虫和幼虫形态以及某些主要习性与茎甲、距甲十分相近,因此过去将它归入负泥虫科。但是由于豆象科作为一个科已经历史悠久,故仍予以保留。锯胸叶甲亚科过去包括在负泥虫科内,但它的前足基节窝开放式,阳茎全环式,不同于负泥虫科,趋向于归入叶甲科。
全世界记录有2000余种,中国已知200种,分属5个亚科:距甲亚科、瘤胸叶甲亚科、茎甲亚科、水叶甲亚科和负泥虫亚科。前2亚科分布在古北界和东洋界,中国南北方均有分布;茎甲亚科主要分布在东洋界、非洲界和澳洲界,中国限于北纬31°以南;水叶甲亚科主要分布在全北界和东洋界,其他区较少,新热带界则无,中国南北方均有分布;负泥虫亚科在动物6大界内全有分布,中国南方明显比北方多。
该科昆虫中型至大型,有时具花斑,一些类群有金属光泽,一些类群色泽十分艳丽。体长形;头部突出,稍窄于前胸背板或等宽,具明显的头颈部;成虫头型前口式,复眼发达,一般眼凹较深;触角11节,丝状、棒状、锯齿状或栉状;前胸背板长大于宽,两侧无边框,在中部或基节收狭,背面较隆突,或前胸背板近似三角形;鞘翅长形,盖及腹端,基节明显宽于前胸;部分类群鞘翅卵形,臀板或腹部末端数节背板外露;足较长,胫节端部常有距;后足腿节粗大,内侧具齿,胫节弯曲;腹部腹面可见5节,部分第1可见腹节很长,为其余各节长度之和。雄虫外生殖器一般环式。幼虫头小,胸部各节较腹部小,无腹足及尾突;上唇及唇基明显;下颚具合颚叶,下唇须1 节;触角3节,具侧单眼;胸足4节。幼虫形态差异较大,呈现不同的适应方向,距甲亚科幼虫体形较直,背、腹面有瘤突,瘤胸叶甲亚科幼虫体较平扁,茎甲亚科幼虫肥厚,呈“C”字形;水叶甲亚科幼虫头小,形似蝇蛆,腹部末端有一对发达的气门,负泥虫亚科幼虫背面明显隆起,肛门在背面。
该科昆虫除水叶甲亚科成虫为水生或半水生外,其余陆生。此类昆虫习性比较复杂,食性较广主食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,其中亚科或属对寄主有一定选择范围。成虫多食叶,豆象食花或种籽;幼虫则分为蛀茎、食叶、食根等不同习性。距甲亚科的一些属常发生在豆科植物上。幼虫在植物的嫩梢中取食,老熟后落地,在土下做室化蛹。瘤胸叶甲亚科主要取食柳科植物,幼虫潜叶,食叶肉,老熟后脱叶入土,做室化蛹。茎甲亚科主要发生在豆科植物上,幼虫在植物茎干内取食,被蛀部分膨大成虫瘿,在瘿内结茧化蛹。水叶甲亚科多发生在禾本科植物上,幼虫在水中食根,腹端气门插在根中呼吸,于近表土处做茧化蛹。负泥虫亚科常发生在禾本科、鸭跖草科、菝葜科等植物上,幼虫在叶表取食,将排泄物背在背上,老熟后结茧化蛹。
负泥虫科中的一些种类是农业的大害虫,如水稻食根虫(Donacia tuberfrons,D.lenzi)、水稻负泥虫。谷子负泥虫(Oulema tristis)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害虫。白蜡梢距甲是中国林业的一种害虫。枸杞负泥虫普遍发生在中国北方,严重影响枸杞的生长。
报检植物名称:水稻报检受害类型:虫害检测认定:水稻负泥甲中文名称:水稻负泥虫中文别名:背屎虫、猪屎虫英文名称:Rice leaf beetle拉丁学名:Oulema oryzae(Kuwayama)纲:昆虫纲目:鞘翅目科:负泥甲科主要寄主:水稻、茭白、粟(谷子)、小麦、玉米、李氏禾、芦苇、碱草等。地理分布:东北及中南部稻区危害部位:叶片传播因子:迁飞、迁移防治指标:不详检疫地位:非检疫对象危害症状:成、幼虫食害叶肉,残留叶脉或一层透明表皮,受害叶上出现白色条斑或全叶发白枯焦,严重时整株枯死。
形态特征成虫:体长3.7~4.6mm,宽1.6~2.2mm,头、触角、小盾片黑色,前胸背板、足大部分黄褐色至红褐色,鞘翅青蓝色,具金属光泽,体腹面黑色,头具刻点,触角长达身体之半,前胸背板长大于宽。小盾片倒梯形,鞘翅上生有纵行刻点10条,两侧近平行。卵:长0.7mm左右,长椭圆形,初产时浅黄色,后变暗绿至灰褐色。幼虫:体长4~6mm,共4龄;头小,黑褐色,腹背隆起很明显,幼虫孵化后不久,体背上堆积着灰黄色或墨绿色粪便。蛹:长4.5mm左右,蛹外包有白色棉絮状茧。
生活习性年生一代,以成虫在田埂、渠边、塘附近背风向阳处越冬。翌春,越冬成虫先在禾本科杂草上危害,4月下旬至5月上旬,当水稻等秧苗露出水面时,即迁移至水稻上危害,把卵产在叶面近叶尖处,少数产在叶背和叶鞘上,卵聚产,一般2~13粒排成2行;初孵幼虫多在心叶内危害,后扩展到叶片上,幼虫怕光,喜欢在早晨有露水时危害,晴天中午藏在叶背或心叶上,末龄幼虫把屎堆脱去,分泌出白色泡沫凝成茧后化蛹在茧内。5月下旬~6月上旬进入幼虫化蛹盛期,以成虫于8月上旬后越冬。雌成虫寿命309~328天,雄虫245~277天。成虫交尾适温16~22℃,相对湿度80%,雌性能重复交尾,雄性则不能。第1次交尾时间 9~16时,第2次18~23时,日均温高于15℃开始产卵。
发生规律连作地;施用的有机肥未充分腐熟;施用的氮肥过多或过迟;栽培过密,株、行间郁闭;未烤田,或烤田不好,长期灌深水,上年秋、冬,干旱、温暖、雨雪少,翌年温暖、高湿、多雨的气候,有利于该虫害的发生与发展。
学名 Lema (Microlema) decempunctata Gebler属鞘翅目,叶甲科。别名十点叶甲、稀屎蜜。分布在内蒙古、宁夏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北京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四川、西藏。
以成、幼虫食害叶片成不规则的缺刻或孔洞,后残留叶脉。受害轻的叶片被排泄物污染,影响生长和结果;严重的叶片、嫩梢被害,影响产量和质量。
成虫体长4.5—5.8mm,宽2.2—2.8mm,全体头胸狭长,鞘翅宽大。头、触角、前胸背板、体腹面(除腹部两侧和末端红褐外)、小盾片蓝黑色,鞘翅黄褐至红褐色,每个鞘翅上有近圆形的黑斑5个,肩肿1个,中部前后各2个,斑点常有变异,有的全部消失。足黄褐至红褐色或黑色。头部有粗密刻点,头顶平坦,中央具纵沟1条。触角粗壮黑色。复眼硕大突出于两侧。前胸背板近方形,两侧中部稍收缩,表面较平,无横沟。小盾片舌形,刻点行约有4—6个刻点。卵长圆形,橙黄色。幼虫体长7mm,灰黄色,头黑色,具反光,前胸背板黑色,中间分离,胴部各节背面具细毛2横列,3对胸足,腹部各节的腹面具 l对吸盘,使之与叶面紧贴。蛹长5mm,浅黄色,腹端具2根刺毛。
年生5代。4—9月间在枸杞上可见各虫态。成虫喜栖息在枝叶上,把卵产在叶面或叶背面,排成人字形。成、幼虫都为害叶片,幼虫背负自己的排泄物,故称负泥虫。幼虫老熟后入土吐白丝粘和土粒结成土茧,化蛹于其中。
水稻负泥虫的防治负泥虫以幼虫和成虫危害水稻,沿叶脉取食叶肉,造成白色纵痕,重者造成全叶变白,以致破裂、腐烂,造成缺苗。即保存活也将造成水稻迟熟,影响产量。一、被害状识别。主要发生于水稻幼苗期,以幼虫和成虫取食叶片,沿叶脉取食叶肉,使叶片造成许多白色纵痕条纹。受害重的稻苗枯焦、破裂,甚至全株枯死,即使未死,也会造成晚熟。一般被害叶片上可见背负粪团的头小、背大而粗、多皱纹的乳白色至黄绿色寡足型幼虫。二、鉴定。负泥虫属鞘翅目、叶甲科。幼虫为寡足型幼虫,成虫为小甲虫。⑴幼虫:老熟幼虫体长4-6毫米,头小,黑褐色。胸、腹部为乳白色至黄绿色,体背隆起,多皱褶,自中后胸各节有褐色毛瘤10-11对。肛门向上开口,粪便排出后堆积在虫体背上,故称负泥虫。
⑵成虫:体长4.0-4.5毫米,头黑色,前胸背板淡褐色到红褐色,有金属光泽及细刻点,后部略缢缩。鞘翅青蓝色,有金属光泽,每鞘翅上有纵行刻点4行。前胸腹板、腹部及足附节均为黑色,其他足节为黄至黄褐色。三、发生规律。负泥虫在全国各地每年发生1代,以成虫在稻田附近的背风、向阳的山坡、田埂、沟边的石块下和禾本科杂草间或根际的土块下越冬。
在黑龙江省越冬成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活动,聚集在杂草上,当稻田插秧后,成虫则转移到稻田幼苗嫩叶上开始危害叶片,沿叶脉纵向取食叶肉。6月上、中旬成虫交尾产卵,每一雌虫可产卵150粒,卵经1周孵出幼虫,6月中旬开始危害,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盛发期,7月上旬开始化蛹,7月中旬羽化为成虫,8月中旬转移到越冬场所越冬。成虫多在清晨羽化,一般经15小时后即可危害。成虫交尾与产卵多在晴朗的天气下进行,成虫一生可交尾多次,一般交尾后经1天即可开始产卵。卵聚产,多排成2行,2-13粒不等,卵多产在叶正面,每一雌虫一生可产卵400-500粒。幼虫孵出后不久即可取食,在多雾的清晨取食为多,在阳光直射时,则隐蔽在叶背栖息。幼虫历期一般为11-19天,老熟后除掉背上的粪堆,然后爬到适宜的叶片或叶鞘上准备化蛹,并化蛹于丝茧中。负泥虫中性喜阴凉,所以多发生在山区、丘陵区,尤其山谷、山沟稻田发生多,离山越远发生越少,在阳光充足的平原地区则很少发生。同一地区同一年份发生期早晚与轻重受多方面因素影响。一般离越冬场所近的稻田发生早,危害重;早插秧比晚插秧稻田害虫发生也早且重。适宜的发生条件是阴雨连绵、低温高湿天气。负泥虫天敌,卵期有负泥虫瘿小蜂;幼虫至蛹期寄生蜂有负泥虫瘦姬蜂、负泥虫金小蜂等。
四、防治方法1、清除害虫越冬场所的杂草,减少虫源。一般于秋、春期间铲除稻田附近的向阳坡、田埂、沟渠边的杂草,可消灭部分越冬害虫,减轻危害。2、适时插秧:不可过早插秧,尤其离越冬场所近的稻田更不宜过早插秧,以避免稻田过早受害。3、药剂防治:插秧后应经常对稻苗进行虫情调查,一旦发现有成虫发生危害,并有加重趋势时,就应进行喷药。如成虫危害不重,但幼虫开始危害并有加重趋势时,亦进行喷药防治。药剂如下:⑴90%晶体敌百虫,每公顷1500-2250克,加水喷雾;⑵80%敌敌畏乳油,每公顷1500-2250毫升,加水喷雾;⑶50%杀螟硫磷乳油,每公顷 1125-1500毫升,加水喷雾;⑷2.5%敌杀死乳油,每公顷。
十四点负泥虫的防治十四点负泥虫属鞘翅目,负泥虫科。别名,芦笋叶甲,细颈叶甲。分布在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北京、河北、山东等地。形态特征 成虫长椭圆形,长5.5~6.5毫米,宽2.5~3.2毫米,体棕黄色或红褐色,并具黑斑,头前段、眼四周、触角均为黑色,其余褐红色。头部带黑点,触角11节短粗。前胸背板长略大于宽,前半部具1字型排列的黑斑4个,基部中央1个,小盾片黑色舌形,每个鞘翅上具黑斑7个,其中基部 3个,肩中部2个,后部2个。体背光洁,腹部褐色或黑色。幼虫寡足型,初孵化时,虫体灰黄色至绿褐色,头、胸足、气孔黑色。2龄后乳黄色。老熟幼虫体长6 毫米,腹部肥胖隆起,体暗黄色光亮,3龄幼虫以后,头胸部变细,腹背隆起膨大,肛门在背面,体外常具泥状粪便,故名14点负泥虫。离蛹长5~6毫米,宽 2.2~2.9毫米,鲜黄色,可见触角、足、翅等。土茧椭圆形。危害特点 成、幼虫啃食芦笋嫩茎或表皮,导致芦笋植株畸形或食成光杆对绿笋危害最重。危害成茎时常啃食其嫩皮,破坏输导组织,造成芦笋植株变矮畸形或分枝,拟叶丛生,严重的可使被害株干枯而死。
三、发生规律在山东、华北一年发生3~4代,以成虫在笋盘四周的土下和残留在地下的枯茎里越冬。越冬成虫翌春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出土活动,4 月中旬产卵。4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成、幼虫第一次为害高峰期。一代发生于5月中旬至7月下旬,6月中旬进入卵孵化盛期,7月初为幼虫危害第二高峰期。幼虫期7~10天,共4龄。二代发生于6月下旬至9月上旬,8月上旬是卵孵化盛期和幼虫为害高峰期。三代于8月中旬至10月中旬发生。秋季气温高,降雨少的年份可发生第四代。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进入为害高峰期,成、幼虫世代重叠,成虫具假死性,能短距离飞行。幼虫行动慢,4龄进入暴食期,老熟后钻入土中在笋株茎基1~2厘米处结茧化蛹。成虫交尾3~4天后可产卵,散产在叶茎交界处或嫩叶上。防治措施:1、清笋园除虫,冬前和翌春及时清除笋田枯枝落叶,拔除枯茎集中烧毁,消灭越冬成虫。2、于越冬代成虫出土盛期选用0.6%无名霸(苦参烟碱醇液)1000倍液、50%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,其中任一种喷洒。3、掌握在14点负泥虫卵孵化盛期对于苗田和不采笋田喷洒上述杀虫剂,利于把该虫控制在低龄抗药性小的阶段,压低一代成虫数量,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7 月上旬大田封垄后,采笋田于8月上旬进入卵孵化盛期和幼虫为害高峰期,是防治该虫关键时期。采收前9天停止用药。
【负泥虫(图)】百科知识点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过了,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更多与动物相关的知识点,从而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