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如今,在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,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和学业成绩也越来越重视。可是,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的成绩得到提高,所采取的方法未免操之过急,这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。那么,我们家长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和学业成绩呢?
一、今天的教育制度
今天的教育制度,只是在不断地提醒甚至强迫孩子必须把书读好,但是怎样做才能把书读好呢?似乎除了勤奋多读几遍书外,没有更好的方法教给孩子。太原一对一辅导老师表示,很多学校,更以量多及填鸭式的教学为宗旨。孩子读不懂一课书,家长会让他吃完晚饭后再读;若还是读不懂,则会要孩子牺牲玩耍时间把书读懂;若还是读不懂,孩子只有迟一点睡,或是更早起床去读;若还是读不懂?没有办法,孩子蠢,只得认命!
细心分析以上的模式,不难看到以下几点:
(1) 这种只是一遍又一遍重复读书的方法,用增加时间去达到目标,而没有研究“读”的方法是否有效,如何可以提高效率?
(2) 这样的读书方法及过程,沉闷枯燥无比,不要说小孩子,任何一个成人都受不了。不能集中精神、抗拒和逃避是意料中事。
(3) 没有两个人一样,因此也没有两个人的学习能力一样,而传统教学方式,则假定一套方式能使所有人都学习得好!
(4) 就算用这个方法学得到,也只不过是把课文记忆到默书或考试之日。多少学生能背诵一年之前读熟的课文?绝大部分的成人都会承认读书时背熟的文章,都已经“交回给老师”。记忆文字的排列组合,与吸收文章的意思是两回事,哪回事更重要?更不用说把学到的应用在人生里了。
1904 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首创“智商(IQ)测验”,从那时起,人人以为智商是衡量一个人智力的标准,每个人的智力高低可以凭智商测验而得知。1993 年美国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候活·格拿教授首先提出人的智力其实不止一种,而是有七种之多(1998 年更增至八种)。因此,有些孩子学习语言很敏悟,但数学的功课却做得很差;另一些孩子在运动上很成功,但是学音乐却十分困难。
候活·格拿的理论更能解释在现实中出现的现象。这一理论,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基础了。
事实上,每一个人的学习与记忆,都要用到脑里三个内感官系统:内视觉、内听觉及内感觉。(内感觉包括味觉、嗅觉、触觉、本体感觉及内心的感受等。)有些人多用内视觉,可以称为视觉型,如此类推。听觉型的人思考、学习及记忆都习惯用大量的语言文字,最适合传统的读书方法。他们喜欢读书,多读几遍便能记得。而视觉型最没有耐性,不肯重复又重复地读书。感觉型则重感受,如果不能把所读的内容化为心里的感觉,读多少遍也不能记得。
一个孩子的大脑从出生至12 岁的期间,学习的能力比成年人强很多,只要明白他的脑的运作模式,再做相应的配合运用,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习得既快又好。寄望教育制度出现重大改变并非易事。倒不如帮助孩子找出他最有效的学习模式,使他学得既容易又开心。这类技巧已经存在,我设计的亲子课程孩子篇便包括了这些技巧。
二、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学习
孩子其实除了睡眠之外,每一天的每一刻都在学习之中(成年人也是一样)。孩子的学习能力一点也没有问题,看看他在喜欢做的活动中的表现,看看他的一些使家长生气的表现(例如顶嘴),我们很容易发现孩子其实学习得很快。
孩子在学业方面表现出来的往往不是这样。在今天的社会里,很多孩子表现出不喜欢读书、做作业,原因来自以下的几点:
(1) 上学读书和家中做作业没有乐趣。乐趣使脑里释出“脑内啡”(大脑神经递质的一种,英文是Endorphins),它驱使孩子想重复这经验。每当其中没有乐趣时,家长或老师往往没有在添增乐趣上下功夫,而是用压迫、叱责、惩罚等方法去驱使孩子返回书本和作业上。
这些方法开动了“痛苦→恐惧→逃避”的机制,孩子于是产生了抗拒:避开这种感受的来源。所以,要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,必须创造、增大或转移其中的正面价值,使孩子感到乐趣、开心。
(2) 传统上的“多读几遍”的读书方法,只用到我们三个内感官(思考模式)之中的内听觉,而内听觉却是三者之中学习能力最弱的一个。内视觉学得最多最快,内感觉学得效果最深,记得最牢。故此,引导孩子同时运用三个内感官去读书学习,孩子的学习速度便会倍增。
鼓励孩子多作思考、幻想,多把脑中的想法画出来,多自制故事、多创作(文章、艺术、劳作),都对孩子三个内感官的能力提升和综合运用有帮助。
总之,我们作为家长的应该重视孩子的学习和学业成绩,但是我们不能够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惜一切代价。我们家长应该正确的对待孩子的学习和学业成绩,采取一些积极地,真正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提高成绩。